|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专题 正文
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论创新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10月31日 11:15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中国宁波网讯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召唤。

  深刻理解创新,努力实践创新,必将为我们的时代谱就更加华美的乐章。

  创新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勇于创新并善于创新,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准确把握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现状,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国际竞争的态势,深刻反映当今世界和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反映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意义,明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各项措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一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品格。依靠创新,人类摆脱了史前的愚昧时代,迈进文明的门槛;依靠创新,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当今世界,创新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成为民族兴旺的助推器。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民族。从燧人取火的传说到四大发明的贡献,从"两弹一星"的问世到神舟六号飞天的壮举,我们民族创新的脚步,从来都不曾停歇。创新为我们带来了骄傲与荣光;每一项创新都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坚韧探索,都提升着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从本质上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我们的民族正是因为创新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不乏创新的自觉意识。《论语·宪问》中说:“裨谌草创之”;《孟子·梁惠王下》中说:“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汉书·叙传下》中说:“礼仪是创”。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精辟论述,蕴涵着中华民族先贤重视创新的思想,反映出我们民族创新意识的久远渊源和绵延不绝的传统。

  中国共产党人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看成自己发展进步的宝贵经验。邓小平同志向全党发出号召:“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知识创新迅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强调创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着重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我国各项事业持久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科技进步,关键在于自主创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作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它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对于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的发展昭示我们:一个民族,只有在不断创新中,凝聚力才能不断增强;一个国家,只有在不断创新中,生机活力才能不断焕发。

  二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更加需要我们培育创新品格,更加需要我们弘扬创新精神,更加需要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发展道路不尽相同。有的是依靠本国自然资源,有的是依附于外部的资本和市场,而有的则是凭借自己的科技创新。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定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发展模式,而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加强科技进步,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当前,我国正处在战略发展的大好机遇期,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这是国情的呼唤,也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科技进军动员令。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的科技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大量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毫无疑问,如果缺乏自主创新,很少得到核心技术,很少得到自主的知识专利和技术专利,这样的发展将缺乏可持续性,国家经济安全也会受到影响。

  历史发展已经证明,自主创新所带来的效益将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每一个重大的技术发明群,往往能带动几十年的经济发展长波。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掌握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等高新技术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要抢占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自主创新刻不容缓。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经途径。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竞争的本质,而竞争的形式却大大改变:以往物的竞争变成了人才的竞争,经济、军事的竞争变成了科技创新的竞争。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竞争更为激烈。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要想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伍,就必须明确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明确自主创新的具体举措,使自己在国际社会的经济、科技、军事等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力拔头筹。

  历史发展已经证明,核心技术不可能从别人那里买来,核心竞争力不可能从外部得到;要想在国际竞争中不受制于人,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

  站在21世纪初的新起点上,我们对自主创新充满信心。

  经过几代人艰苦努力,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能力。我国科技研发人员总数列世界第二位;我们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

  加强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原始创新,可以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加强集成创新,能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而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可以达到再创新,获得更多的科技成果。

  自主创新,要求我们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发展战略高技术,特别是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带动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自主创新,要求我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我们要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采取更有效措施,打通和衔接好科学理论、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等环节,消除障碍,形成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完整体系。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确立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自主创新,要求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科学技术创新。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人为本,通过努力营造创业发展环境、改善创业生活环境、为创新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和舞台,积聚大批从事自主创新的人才,着力培养人的创新意识。

  发扬创新精神,我们的民族才会永远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创新,需要全社会鼓励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

  不断创新,事关全局,任重道远。把创新和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创新中追求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创新,这样的创新才有时代价值,才有光明的前景。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努力投身于创新实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稿源: 新华网/光明日报  编辑: 徐叶青
相关报道
十一五重提建设新农村 要以农民为本不能冒进蛮干   2005-10-30
专家称十一五社会和谐发展需要解决四大矛盾   2005-10-30
“十一五”规划关注收入差距 共同富裕成主调   2005-10-27
中国青年报:十一五规划,从先富向共富转弯   2005-10-2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全文)   2005-10-25
温家宝在江苏考察时指出要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   2005-10-25
“十一五”立足内需 “四把火”给消费市场升温   2005-10-25
“十一五”时期面临国际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挑战   2005-10-25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面临五大挑战   2005-10-23
北京通过十一五规划建议 经济增长速度定为9%   2005-10-23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网议:街头拥抱
霍英东病逝
新农村建设
创模迎检
构建和谐社会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