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四千七百九十八元
【宁波日报2000年11月29日讯】“九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1999年,全市农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262.8亿元,比“八五”末增长68.7%,年均递增1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98元,比“八五”末净增1315元,增长37.8%,由全面实现小康跨入了向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
新一轮结构调整起步良好,是“九五”期间农村发生巨变的一大标志。农业开始从增产战略向增效战略转变,粮、棉、油生产比重大幅度下降,区域特色农业逐步显现,全市形成1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主导产业基地,各地也建设了一批效益高、特色明显的名特优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乡镇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实力进一步提高,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势头。以小城镇为依托,农村第三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已由“八五”末的9∶83∶8变为7∶82∶11。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乡镇企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57.8%。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市场机制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工流通业发展迅速,“八五”期间我市只有几家农产品加工能力不强的企业,目前年加工经营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有1000余家,年加工经营产值超过100多亿元。在龙头企业和流通服务组织的带动下,茶叶、竹笋、蔺草、出口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开始形成以生产基地为依托、加工企业为龙头、优质品牌为核心的产加销一体的产业链。
“九五”期间,小城镇的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集聚功能逐步发挥。被确定为小城镇综合改革的试点镇,近年来在户籍、人事、财政等制度和管理体制上都作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以副中心城市——中心镇———小城镇梯度推进的农村城市化发展新格局开始形成。15个中心镇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小城镇主导产业集聚程度比“八五”期间大大提高,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农民就业门路拓宽,收入来源多样化,也是“九五”期间我市农村所发生的一大可喜变化。随着农村二、三产业比重的增长,大批农民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跨地域流动的人数不断增加,8万多名购销大户活跃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去年购销农产品数量达300多万吨。1999年,全市农民收入中的65%来自二、三产业,比“八五”末提高23个百分点。(朱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