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根据市委关于“十五”《建议》精神,市政府制订了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并于今年2月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为新世纪进一步推进先进生产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总量: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以上,到2005年,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3.5万元(约合4200美元),大部分地区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递增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300亿元左右。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到5.5∶53.5∶41。基本形成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格局。建成我国重要的石化、纸业基地和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
人民生活: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城乡居民收入年均递增5%以上,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0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社会治安良好,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城市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的城市体系,城市化水平达到55%左右。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增强集聚与辐射能力,强化组团式发展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200万以上人口都市发展框架。基本完成中心城区非成套房改造。城市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对外开放: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十五”末口岸进出口总额达到300亿美元,自营进出口总额达到150亿美元,自营出口争取突破100亿美元;“十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力争达到60亿美元以上。
港口开发: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0万标箱。宁波港建成为我国沿海国际深水枢纽港。
科技教育:全社会研究开发(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600人以上,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成浙江省的技术创新基地。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超过5万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成为浙江省高等教育副中心。
可持续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下。森林覆盖率达到5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新世纪工程
1、建成北仑三期国际集装箱码头和大榭岛25万吨级原油码头,建设北仑四期国际集装箱码头,集装箱运输迈上新台阶,宁波港成为我国沿海国际深水中转枢纽港。
2、建设杭州湾大通道,建成甬台温、甬金高速公路,完成栎社国际机场二期、杭甬运河和萧甬铁路复线改造,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
3、完成镇海炼化扩建和100万吨白板纸项目,争取建设大型乙烯工程和东海春晓油气田利用项目,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4、建成覆盖全市的信息宽带干线网等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普遍运用,信息产业形成规模,使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走在全国前列。
5、加快新一轮城市建设,形成现代化中心城市框架,完善四级城镇体系,城市化水平达到55%。
6、加快宁波开发区、保税区、大榭岛和省级开发区建设,引进一批重大外资项目,争取有更多跨国公司落户,成为投资环境优良、国际化程度高的对外开放区域。
7、完成一批企业重点技改项目,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建成国内知名的科技园区和高教园区,成为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我省高等教育副中心。
8、加快以甬江水系为重点的流域治理,完成城市防洪工程,实施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兴建水源工程和生态公益工程,建成150万亩的高产标准农田,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防洪、供水体系和生态环境。
9、建成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环境优美、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三江文化长廊”。
10、建设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系统,提高城市供水供气的保障能力和质量,基本完成中心城区非成套房改造,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0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