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记者韩振军赵承)世纪第一春,盛会描蓝图。
3月5日,在备受国内外关注的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代表国务院作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与此同时,“十五”计划纲要草案也发到了代表手中。连日来,代表们说纲要,议报告,心情振奋。代表们认为,我国在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十五”计划,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洞察世界风云,分析国内形势,规划未来发展,必将引领中国经济走向更加强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好局、起好步。
展望“十五”: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会更强
刚刚结束的“九五”,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朱镕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404亿元。“九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8.3%。代表们高兴地说,现在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三个“重大变化”,将是实现“十五”跨越的坚实起点。
对经济工作十分熟悉的河北省计委主任韩生雨代表,对总理报告和“十五”纲要草案进行了仔细研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对记者说,观察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句是“买方市场将成为一种常态,市场竞争会加剧,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约束会更明显。”另一句是“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动力和条件依然存在,特别是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可以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火车头。”总的看,我国经济会在“九五”的基础上跃上一个更大的台阶,国际竞争力会更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会更重要。
韩生雨代表说,国际竞争力的增强,首先将得益于国民经济总量的大幅提高。在未来五年里,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预期年均在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2.5万亿元,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不但为新世纪前十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提供良好的保证,也为到2050年中国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奠定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十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是一条“主线”。河北省经贸委主任秦朝镇代表说,随着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我国经济的质量将再上一个大的台阶。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引领农业生产向深度、广度进军,全面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工业结构的优化,将改变传统工业的面貌,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促进全国经济布局的合理化、高效化;小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将推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实现城乡经济的互动。
尤为值得重视的是,我们可以抓住信息化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在世界经济发展大潮中迎头赶上。在新世纪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代表们认为,“十五”期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深刻地改变中国经济的面貌。
展望“十五”:我们离世界经济潮流会更近
展望未来五年,代表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中国经济离世界经济潮流会越来越近。这一判断主要有两个标志:一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日益加快,我国经济将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内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二是国家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把“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国际贸易工作十分熟悉的广东代表梁伟发、佟星等认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将由有限范围和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这将加快我国开放性经济的形成,加速和世界经济的融合。
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取得新突破,这是“十五”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境外企业已经有6000多家,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重要经验。石家庄制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代表认为,随着国家相关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我国将会迎来境外投资的新高潮。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将到海外进行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而国内紧缺的能源、原材料、农林牧副渔产品等资源类项目投资,搏击国际市场,带动国内资源生产行业的技术、设备及劳务输出,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韩生雨代表也提醒我们要更加注意由此带来的挑战。他认为,“十五”期间,我国的市场化、国际化步伐会大大加快,国际环境的风吹草动都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特别是对可能发生的国际金融风波、油价动荡等问题,我们要早做准备,未雨绸缪,趋利避害,确保国家经济安全,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展望“十五”:政府管理经济的效率会更高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政府管理经济的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严格的计划手段,到计划和经济杠杆相结合,宏观调控的能力越来越强,逐步突破了过去“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广东代表梁伟发说,从朱镕基总理的报告可以看出,计划性的东西少了,市场性的东西多了;具体指标少了,预期目标多了;指令性的少了,指导性的多了。这“三多三少”透示出一个重要信息:“十五”期间,政府管理经济的手段和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
广东代表李力细心地数了数,发现总理报告中用了十个“依法”,比如“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依法保护知识产权”,“依法理财”,“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淡水、土地、能源等宝贵资源”等,这说明党和政府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高度重视,越来越好”,也说明“十五”期间,政府将更多地动用经济杠杆、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来管理经济。
黑龙江代表孙丕文认为,从“十五”计划的纲要草案可以看出:今后,政府将从微观经济领域“退位”,把精力集中于重要方针、政策,重大措施的制定上,管理经济的着眼点将放在宏观战略方面,管理手段将主要依靠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以及相关经济政策的综合运用,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同时,政府将制定和完善维护市场秩序的规则,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保证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
朱镕基总理在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进一步实行政企分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性审批”,引起代表们的强烈共鸣。上海代表徐匡迪、河北代表周振德、广东代表佟星等都提出,“审批经济”非改不可,政府职能非转不可。去年以来,全国各地普遍开始进行审批制度改革,预计“十五”期间这项改革会取得重大进展,政府职能将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大大增强,政府管理经济的效率将大大提高,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被大大激发,国民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率将大大提高。
|